2021年的雙十連假,我家族去參拜位在台南市左鎮區的噶瑪噶居寺,噶瑪噶居寺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佛寺,為該宗派在臺灣的首座叢林寺院(註1)。寺主洛本天津仁波切據說為首位臺灣出生的祖古(俗稱活佛),以「藏密中土化」為理念。於1985年夏瑪巴仁波切來臺後,開始籌建噶瑪噶居寺。2003年11月如來殿落成後,舉行開元落成慶典,噶瑪噶居寺正式對外弘開山門(註2)。
噶瑪噶居寺山門氣勢恢弘,三層平台的結構代表佛教三乘法門,頂端有金色八幅法輪,法輪兩側有雌雄雙鹿,特別的是山門上的白色圓點代表智慧明點,兩側有獅、虎、龍、馬、老鷹、鱷魚、熊、牛等力獸護持。平台內外兩面皆有題字,亦有不同含意。
噶瑪噶居寺的主要建築體包括:如來殿、舍利塔、財神窟、小神廟、文殊院及香光院。
(照片取自官網)
從寺院正門進入由一條小徑入內,兩旁綠意盎然,感覺像是走在某個庭園而不是寺院,靜謐但並沒有肅穆之感,一路的裝置藝術引導至內,每個區域都有著解說牌,
接著看到一面牆上掛著面具寫著『卸下』,大概是叫我們要『卸下臉上的面具,以真心入內吧!』
再來是常念「噶瑪巴千諾」!
「善來大德」,心不離佛法,歡迎大家常來!
如來殿殿門上方的佛像彩繪,是西藏畫師仰臥在高架上,費時半年所完成的作品,殿內的釋迦牟尼說法像,是全臺最大的室內佛像,高16公尺,眉心的300顆鑽石更是璀璨耀眼;七佛是這裡的鎮殿之寶,由石雕藝術家王秀杞以義大利白色大理石所雕鑿而成,每尊的神情、手印各不相同,呈現莊嚴的神韻。
(照片取自官網)
(照片取自官網)
(照片取自官網)
寺裡種植了許多樹木,也有單獨栽種的珍貴盆栽,我在財寶天王窟門口還有舍利寶塔外幫爸媽拍照,我因為陪伴不耐熱的媽媽只有一直在陰涼處等待,後面的菩提心園我就沒有過去參拜。
(註3.杜虹花,台灣原生種植物)
(杜虹花)
(龍舌蘭)
(來自清海的水晶明洞)
(看起來像是太陽能板)
寺內莊嚴,為示尊敬我一向是不拍照。在此皆引用官網的照片。
財寶天王窟(簡稱財神窟),用雪白作外觀, 開設「送窮」「迎富」兩方便門,讓大家來此祈求衣食溫飽、事業興旺、財源廣進,從送窮門入,迎富門出。
(照片取自官網)
舍利寶塔(照片取自官網)
菩提心園位於雪白聖塔連接平坦草地,十八米高的微笑阿彌陀佛聖像,巍峨巨像震撼視覺,大佛前有四臂觀世音菩薩、金剛手菩薩及二十四尊供養天神女,這些是來自印度歐里莎,一個具有高度石雕技藝且傳承千年的小山城。每尊俐落的流線刻劃出輕薄細膩的服裝,顯現出每個動作的力與美。
(照片取自官網)
(照片取自官網)
(照片取自官網)
大水曾淹至舍利塔階梯,之後建立護寺長堤,堆疊楓港石築堤疏洪,寺主讓弟子們利用假日在長堤石頭縫隙間栽種綠植,除了綠化,更有絕處逢生,學會在岩縫中求生存之意,給大家種福田,善植菩提芽苗的好機會。種植時,必須將石洞縫隙清潔乾淨,填上新土。祈願清淨自己與一切眾生之業障,菩提心增長,種下永恆的希望。
文殊院是噶瑪噶居寺第一座法幢,肇建於西元1989年,動土時六大振動,開啟藏傳佛教在台大事因緣。不是西藏的轉世仁波切來台灣為我們興建的,而是西藏的仁波切發願轉世到台灣為我們興建的。供桌上有文殊菩薩賜的智慧筆及平安福袋供信眾祈求。因為天熱,院門口還有茶水招待。(由此可知當天有多熱)
(照片取自官網)
噶瑪噶居寺像是一座佛教藝術博物館,就算不懂佛法、不是密宗,也能在此感受心靈與視覺的啟發,享受莊嚴的氛圍感受靜謐的時光。
官網:噶瑪噶居寺
地址:臺南市左鎮區左鎮里91-2號
註1. “叢林”梵語“貧婆那”。所謂「叢林」,是指很多出家人聚集一起修道的寺院,它供給出家人修行之用;且是陶冶僧格、修學辦道的修煉所,過去也將叢林叫做「選佛場」。若規模太小的寺廟,就不能稱為叢林。以「寺」、「廟」、「庵」、「堂」來講,寺是比較近於叢林的稱呼;「廟」,是道教的寺廟;「庵」,是佛教女眾的道場;「堂」,是在家善男信女修行的場所。節錄自星雲大師的[僧事百講]。
註2.山門又作「三門」,乃大乘佛教及叢林之象徵。本義為寺院正面的樓門,為禪剎七堂伽藍之一。禪宗盛行以後,寺院都設有山門,山門亦是寺院的大門,或正門。節錄自佛弟子文庫。
註3.杜虹花,台灣原生種植物,因枝條被褐色如米糠般的物質,故名粗糠樹,又因其開花有如螃蟹吐出的白沫,又稱為螃蟹花,因全株密披黃褐色星狀毛,故而稱為毛將軍及因果實成熟時紫色,呈小珠子狀一串串排列於樹上,故而有紫珠之稱。資料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及維基百科。
作者:山風